运城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堆云洞

2020-07-31  栏目:运城文旅  浏览:
 

  在夏县城西向五十华里的水头镇上牛村洞沟,座落着一处著名的道观建筑群“堆云洞”。它位居稷王山前麓的丘岭地带。周围沟壑纵横,群岭奔腾。堆云洞又独处四道沟壑的结合处,建筑群依据自然土丘,因势而建、层叠构筑,不拘一格、浑然一体。自上而下大小十二座院落错落有致、洞道相连,构成了房上建房、院中寻院、洞中藏洞,它是道教文化的缩影,集中国古建之大成,融汇了传统封建社会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生活的独特真实写照。历来被誉为县域名胜景观。清光绪六年《夏县志》就将其就列入县域十二景之一“堆云风光”。堆云洞始创于明万历年间,初为佛教建筑。清康熙初年,因时任佛教徒不守戒规参与赌博而输尽产业,遂由道者接管,之后,到咸丰年间,历经八任主持道长的苦心经营,使之原本单一的佛教寺院建筑改变成为融中国道教诸神为一身的群体道观建筑,且享誉周邻县邑。历代文人墨客登临而赋诗歌诵者络绎不绝。然使其声名远播的并非其“曲折螺旋步步升,堆云足下会飞腾。回头试看行将处,已离琼楼十二层”的“险、奇、幽”,而因观中曾经留下一位一心为民众觉醒,普及平民教育、为民族解放四处奔波最后血沃山河的革命先驱的足迹,他就是县民引为骄傲的“嘉康杰”。


  嘉康杰1914年在太原省立农业专科学校就读期间,因闹学潮遭通缉后被迫潜往日本。1915年回国参加了反袁斗争。后又入北平中央政法学院学习,参加过“五、四”运动。1921年,再度求学赴东京明治大学读书。回国后,他拒绝了阎锡山委任县长的高官利诱。与同时代文化先哲们的先进思想相同,认为“中国之落伍,在于不兴教育,不懂科学”。他决心兴办学校,首先在本村嘉家祠堂办起了“以太小学”,吸收以嘉家为主的邻里子弟读书。自编课本,并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荷锄耕耘。1922年秋,在朋友们的帮助下,租住堆云洞创办了“平民中学”特聘民国元老景梅九任名誉校长。他的招生简章非常明确,“骑马坐轿者不收,穿长袍戴礼帽者不要,专招平民子弟入学”,这一办学宗旨与当时文化先驱者们的观点相统一。因平民教育运动是五四运动时期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为探寻改造中国道路而开展的运动,他们认为:中国的落后,是因教育落后而形成的。
 

       要拯救中国必须首先改良和革新教育,而这一方向就是使全体人民都受到民主与科学的熏陶,尤其要使目不识丁的工农群众受到教育。平民中学首期学员230名,嘉康杰提倡新思想、新文化,除文化课外讲一些专题课,如鸦片战争、帝国主义侵华史,启发学生的反叛心理。同时,为解决办学经费之不足和在校师生的伙食,租种道观八十亩土地,带领学生半工半读,采用勤工俭学以化解矛盾。由于其先进的教育方法与当局的禁锢思想相违背,1925年暑假,被阎锡山下令查封。嘉康杰未被恐怖所屈服,而是继续抗争。从1922--1933年间,还先后创办了“运城中山中学”、“运城河东中学”、“临汾中学”、“太原中山中学”、“康衢中学”等一所小学、六所中学。培养进步青年近千名,虽然先后都被阎锡山政府查封了,但培养出的学生大都走上革命道路,如金成庚、毛九龄、冯仰义等,后来在其恢复河东三十二县党组织工作中,就发挥了重要作用。1933年秋后,在韩家岭开办“平民小学”期间,更是“不分年龄、不分男女、谁到录谁”,节俭办学,不收学费并亲自任教,甚至连学生习字的仿影都有他亲自书写。他平生练就一手好看的隶字,至今留在学生中印象最深的一份仿影是“改造社会、人民革命,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大盗不止、圣人不死,抛斗折衡、二民不争”,这就是嘉康杰的教育理念,也是革命自觉在他心中的萌芽。他也因此被誉为“晋南著名的教育家”。嘉康杰办学期间,曾多次参加和领导发对军阀政府和地方劣绅的斗争,1926年6月,曾被当局逮捕入狱,1927年5月出狱后仍积极投入到革命斗争。大革命失败后,晋南党组织遭受重创,面对白色恐怖,不为屈服。

    1928年6月,省委派汪铭来河东恢复党组织期间,在嘉康杰引荐下,于堆云洞召开“河东地区党组织会议”,成立了河东特委。1929年7月又在堆云洞召开“河东特委会议”,改特委为特支。他不畏艰险、临危受命,先后担任中共河东中心县委书记,河东特委组织部长等职,奔走于河东大地,到1933年,晋南36县中他恢复了32个县的党组织,并在群众中发展党员400余名,1937年11月,在闻、夏一带为八路军扩兵500,同年12月,中共北方局在临汾刘村召开山西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刘少奇称赞嘉康杰是河东“群众领袖”。1939年11月18日,在途经夏县与平陆交界的夏县泗交镇武家坪村后沟时,遭国民党军统特务李玉安派人暗杀,时年49岁。牺牲后,延安《新华日报》发表了题为“悼念嘉寄尘同志”的社论,文中说“真正像这样获得广大群众拥护的群众领袖,在我晋冀豫区有如寄尘同志的实在不可多得”,对其革命功绩作了肯定,号召党员群众向他学习。1940年,河东地委为了纪念,把警卫部队命名为“八路军康杰支队”,并在夏、平、垣三县交界处,划出一个康杰县。嘉康杰烈士在其短暂的49年革命历程中,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乐华篇章,他的革命,是一场依靠群众的革命。他始终把自己融入群众,形成了牢不可破的鱼水相依关系,他经常遭到敌人围捕,可每次都平安脱险,传说中他能够上天入地、如影遁形,令反动派惶恐不安。他的革命是一场彻底的革命。作为富家子弟,时常把自己的新衣换给穷苦乡亲,把家中的土地归还原主并当场烧毁契约。投身革命后,又从不顾及自身安危,全身心投入到党的工作之中在得知其牺牲噩耗时民众闻声痛苦。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树立和坚持明确的思想观念。先烈们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不怕流血牺牲、艰苦奋斗,传播共产主义理论,开展革命活动,以实际行动诠释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和执著准求。从立志报国到教育兴国再到革命救国。嘉康杰在追寻救国救民真理的道路上走过了人生三个阶段,铸就了“康杰精神”,即:一生追求民主的革命精神,一生契而不舍追求知识和科学的探索精神,一生注重实践、知行统一的务实精神,把思想和个人实践相结合的奋斗精神。1945年4月15日,时任中共太岳五分区地委书记柴泽民和任行署专员的金长庚同志,根据斗争形势需要和急需大量干部的实际,在夏县青桃村创立了“太岳行政干校第五分校”,45年11月,改名为“太岳第五中学”校址在夏县孙家窑村,46年3月,更名为“太岳公立晋南中学”,校址也由孙家窑迁到上冯村圣母庙内。继之又迁址阳城县殿窑村、南底村。47年迁至闻喜县的陈家庄、姚村,年底运城解放后,迁往运城东街。48年,迁址“明日中学校”旧址---河东校区校址,同年8月15日,更名为“运城中学校”,1952年5月1日,省政府正式将学校命名为“山西省康杰中学”以纪念嘉康杰这位河东教育家和革命烈士。如今,康杰中学已年过花甲。六十年来,共向全国高等院校输送新生4万余名,每年考入清华、北大名校的在20名左右。高考达线人数逾千名。被教育部核定为全国重点中学之一。

  堆云洞自1965年以“河东特委活动旧址”公布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世纪伊始,夏县县委筹资240余万元,对残败不堪的古建筑进行了恢复修建,十余年来,通过努力,已开辟发展成为集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红色旅游胜地,如今它是山西省红色旅游基地。运城市委标定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夏县县委把它确定为重温入党誓词的宣教基地,每年接待着来自各地党组织的瞻仰和纪念。康杰中学更是把此地做为德育基地,每年组织师生前来参观学习。正如他们的宣讲词所说:我们要脚踏实地地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只有刻苦努力地实现自己奋斗成才的梦想,始终不渝地将个人成长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才能真正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运城办事处副主任 柴军

夏县联络点主任 李永辉



这里插入畅言的留言代码